English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多种形式的活动中

1999-04-28 来源:光明日报 卢光稻 我有话说

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感情不会凭空产生,也不能一蹴而就,往往是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开始的。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爱祖国是爱家乡的升华。因此,乡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又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乡土教育客观条件。

北京的历史古迹多、人文景观多。仅闻名遐迩之地就有一百多处。我们除了学校要组织春游、秋游和夏令营之外,各年级各班也常在节假日组织本年级组、本班的学生参观游览。作为假期作业,学生要收集乡史乡情材料,要整理成文,好的要在学校广播和张贴。学生在参观游览过程中,领略了家乡的绮丽风光和风土人情,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沿革和灿烂文化,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爱家乡、爱北京的爱国之心也会油然而生。

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的特点,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注意坚持四点:

1、经常性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突击性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例如升国旗就是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之一,要规范、要制度化、要始终如一地抓好。我们每周一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学校主要领导都要轮流进行国旗下讲话。每天还要坚持升降国旗。学校的大型集会也要举行升旗仪式。学校利用校会、班会和其他方式宣传国旗法,使学生在庄严隆重的氛围中领略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象征的五星红旗的尊严,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军训也是我们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之一。我们认为向解放军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军的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年都要组织400名学生到军营进行为期十天的封闭式训练,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我校职专是北京市首批军训试点学校之一。我校初中被北京市命名为“首都先进少年军校”。我校多次被评为市、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军民共建先进单位”。我们与中央警卫团搞共建活动。十三年来仅军训一项就已获得全国性的奖励一个、市级奖励16个、区级奖励9个、地区奖励3个。我校每年元旦都要开展“一个果子,一颗心,献给亲人解放军”的拥军活动。有的学生在包苹果的纸上写上祝福的话,祝福亲人解放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有的附上自制的贺年卡,或写上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使果子的营养含量倍增;有的献上一盒草莓,那一颗颗晶莹的红果,不正是代表他们全家的心吗?当两辆送果子的汽车,身披彩带,围着“一颗果子、一颗心,献给亲人解放军”的大红标语,徐徐开出校园,行驶在长安街上、驶进夹道欢迎的营房,每一个场面都十分感人。通过教育,广大同学认识到“有国必有防,国无防不宁,民无兵不安”。我校在历年的征兵工作中,上站体检率都是最高的。1998年又有两名在校生应征入伍。在欢送新兵的大会上掌声阵阵,洋溢着爱国之情。1998年,国防预备役专业的建立更加充实了我校学军的内容,大大缩短了我们和国防工作的距离。

2、季节性

要善于抓住各重大节日,纪念日,力求季节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成序列: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学习先烈英雄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或举行报告会,或出专刊,研讨如何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并举行新团员宣誓仪式;“七·一”和“八·一”,着重宣扬我党我军拯救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国庆节,则进行更大规模的系列爱国主义教育;“一二·九”举办革命歌曲演唱会等。但序列化不等于刻板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每年都有变化,年年节节都有新节目。

3、多样性

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就容易收到实效。例如:“心系老区、捐资助学”的希望工程,是党和国家号召搞的活动。“省点零花钱、拿点压岁钱,为失学儿童献爱心”的手拉手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五年来我校向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教委捐款、捐物达五万多元,救助失学儿童31名(其中一人1998年考上了大学);每年“六·一”请“山里娃逛北京”,让他们来校为我们作艰苦奋斗的报告;暑期我们组织学生赴麻田搞社会调查、参观“烈士墓”和“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看到我校德育基地的牌子说:“应该让北京的娃娃来这里看看,这是首长工作过的地方,当年我在麻田呆了三年,可没有资格进这个大院,要好好保管,让孩子们看看!”

在世纪洪水面前,在举国上下南北大抗洪中,我们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参观抗洪英模事迹展览,做到了班班写稿谈感想,人人签名表决心。两次共捐款两万多元,衣物70包、2700余件,真正把爱国之心化为行动,使学生心灵在募捐中得到了净化。

4、娱乐性

寓教于乐,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教育方法。现在的中学生好动,学校努力创造条件正面引导让学生自娱自乐,除了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文艺汇演之外,各班还组织部分学生去福利院、敬老院,到部队去慰问演出,学校还组织精彩节目参加社会办的“夏日文化广场”的演出。

(作者单位:北京市南菜园中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